四、董事会报告
(一)按照行业划分经营业务构成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完成营业收入57.79亿元。其中,交通、港口运输及仓储业收入28.04亿元,成品油销售业收入6.79亿元,自营进出口业务收入9.07亿元,房地产销售收入3.88亿元,国内商品贸易6.79亿元,其他业务收入3.22亿元。
(二)资产、负债状况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581.24亿元,净资产342.74亿元,利润总额16.33亿元。其中,流动资产131.55亿元,非流动资产449.70亿元,非流动资产主要由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构成,其中:长期股权投资153.86亿元,投资性房地产74.31亿元,在建工程70.28亿元,固定资产68.22亿元。
公司负债总额238.50亿元。其中,流动负债81.01亿元,非流动负债157.50亿元,非流动负债主要由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构成,其中:长期借款103.29亿元,应付债券33.61亿元。
(三)主要业务竞争力分析
近年来,集团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市国资委的决策部署,抢抓深圳“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等重要机遇,通过结构调整推动转型升级,已形成齐聚“港航、海洋、物流、能源、产城开发、产业金融”六大板块的海洋经济综合服务商。过去一年,集团由盐田港集团更名为深圳港集团,被市委市政府赋予了更高的战略使命,全力以赴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经营指标再创新高,六大板块奋发进取,改革入围“双百行动”,生产经营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港航产业板块,深圳港“ 一体三翼”建设全面提速。全力推进盐田港东港区一期建设,地基工程全部完成。大铲湾二期码头取得市发改委预核准,小漠港二期汽车滚装码头如期开工,有力提升深圳港发展能级。港口网络化、国际化布局取得突破性进展。张家港深张江海联运枢纽港总部一期项目完成立项,补齐长江下游港口布局关键节点,为构建“海进江”大宗散货全程物流体系奠定坚实基础。落实全市“五外联动”工作部署,完成埃及阿布奇尔港项目收购,海外港口布局再添新军。港口运营能力大幅提升。小漠港开通5条外贸滚装航线,实现深圳汽车滚装出海零的突破,为华南地区外贸汽车滚装出口开辟新通道。黄石新港、惠州荃湾码头、常德港、津市港不断拓展港口服务功能和多货种经营业务,全面提升港口运营能力。拖轮业务港外市场快速扩张,拓展舟山项目实现长三角市场落子布局,首艘新型风电运维船成功交付,海上风电运维业务发展进入新阶段。成功举办深圳汽车滚装物流国际论坛,有效扩大汽车出海合作“朋友圈”。港口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全力打造“枢纽港+喂给港”水水中转、“枢纽港+内陆港”铁水联运体系,大湾区组合港增至8个,内陆港增至13个,推动平盐铁路改造工程先行段顺利开工,集疏运网络和辐射腹地范围不断扩大。盐田港区开通31条海铁联运线路,全年海铁联运完成26万标箱,同比增长12%。
海洋产业板块,高标准举办深圳首届国际渔博会。吸引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近300家展商、143个团组参展,达成意向交易额超百亿元,推动渔业上下游产业和资源快速集聚,全球海洋渔业投资合作新平台崭露头角。海洋产业创新生态初步形成。完成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深汕港区项目立项,开展大铲湾港区远洋渔业基地选址研究,各项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深化海洋产业领域合作,与中农发集团共同发起成立深圳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开通运营线上交易系统并完成首批拍卖交易,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共建深圳研究院,成功举办深圳市海洋产业联盟2023年度大会。高水平运营蓝色未来科技园,吸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和公共服务机构进驻,以“研发+基地”模式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物流产业板块,物流资产运营能力不断提升。设立盐田港跨境电商运营中心,成功竞得拖车综合服务中心项目运营权,物流资产规模和服务港口能力持续增强。盐田港现代物流中心进出口操作业务210亿元,占盐田综保区进出口总额的五分之一,园区综合物流服务业务增势明显。保税开发运营平台作用凸显。推动盐田综保区“保税+智能维修制造”业态聚集,引入保税维修业务量占全市65%。打通中欧班列第四条通道“中吉乌”公铁联运线路,助力喀什综保区跻身全国综保区“30强”,连续9个月保持全疆首位,成为产业援疆工作典范。冷链物流业务强势增长。有序推进郑州、昆山园区复工续建,“一平台、三中心”协同发展作用初步显现,全力构建 “贸、仓、配”一体化服务体系,冷链仓储利用率同比增长24%。盐田港智慧冷链产业园成为盐田区唯一同时具备榴莲产业基地和冷链专业化产业园两项资质的冷链园区,形成冷链项目示范效应。盐冷控股公司获评“五星级冷链物流企业”、“2023冷链年度企业”。
能源产业板块,舟山能源基地建设迈入新阶段。南岛工程与码头工程顺利完成交工验收,13个码头泊位全部取得港口经营许可证,北岛油库整体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加快打造华南国际船舶燃料加注中心。保税燃料油、LNG加注业务量快速增长,完成华南地区首船保税LNG加注和首单本土保税LNG装船、加注作业,有力提升盐田港区国际航运枢纽综合竞争力,成为落实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又一重要里程碑。取得2023年深圳市首张危化品经营许可证,完成深圳首笔境内公司保税油美元结算业务,建立深圳首个润滑油保税仓库,逐步构建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能源板块整体布局不断完善。统筹开展集团内部屋面光伏项目前期研究,积极推进国际航行船舶甲醇加注前期筹备,探索拓展综合能源站、油品贸易平台、新加坡油库等境内外能源项目。
产城开发板块,城市开发项目取得新成效。港悦馨苑项目完成竣工验收,港悦观云轩项目顺利开工并加快施工建设,西南片区保障房等项目有序推进。半山悦海花园项目逆势销售83套。产业园区建设实现新突破。小漠港商贸物流园项目一期开工建设,初步确定深赣合作“飞地”产业园区规划选址、开发建设模式等关键内容。
产业金融板块,资本运作扎实开展。股份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获批,2023 年末市值排名上升到第7名,助力集团资产证券化率提升至50%。成功推动盐田港 REIT 扩募上市,募集资金超4亿元,是唯一一家基金份额溢价发行的首批扩募单位,树立公募REITs先行示范标杆。集团荣获2023“年度最佳原始权益人”和“年度杰出基础设施公募 REITs 奖”。产融结合持续深化,资本公司成为领岸基金管理人,标志着首个主动基金管理业务正式落地,为集团主业发展集聚资本动能。
(四)投资状况分析
1.对外投资及后评价的情况
(1)对外投资情况
报告期内深圳港集团共计完成对外投资约58.27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约31.71亿元,股权投资完成约26.55亿元。
年度重点投资项目包括深圳港盐田港区东作业区集装箱码头工程、惠盐高速公路深圳段改扩建工程、小漠国际物流港汽车滚装码头、大铲湾二期码头、深汕特别合作区小漠港商贸物流园区起步项目(一期)、深圳港舟山能源基地项目、埃及阿布奇尔码头股权收购项目、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项目、江屋村二期城市更新项目等。其中,深圳港盐田港区东作业区集装箱码头工程一期工程地基工程全部完成,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方案获自然资源部备案批复;大铲湾二期码头取得项目核准复函;小漠国际物流港汽车滚装码头项目先行段、小漠港商贸物流园项目一期开工建设;深圳港舟山能源基地项目南岛工程与码头工程顺利完成交工验收,13个码头泊位全部取得港口经营许可证;江屋村二期城市更新项目、埃及阿布奇尔码头股权收购项目完成股权交割;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项目完成合资公司组建。
(2)后评价开展情况
报告期内,根据后评价工作计划完成了提升投资项目后评价管控体系第一阶段工作,对重点项目开展了后评价工作,具体如下:
集团投资项目规模大、投资领域多,随着投资风险的与日俱增,亟需建立一套常态化、标准化、指标化的投资项目后评价管控体系。根据集团投资项目管控要求及年初制定的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方案,完成了第一阶段投资项目管控体系提升工作,主要是建立投资项目信息库、日常监控指标、投后评价指标体系。实现集团全量投资项目基础信息全览与投资过程监督为目的的管理工具,有效提炼各类投资项目必要关键信息,及时掌握和追责重点投资项目问题和风险,清晰展现全量投资项目概况,为投资项目管控及后评价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充分信息和依据。
重点项目后评价工作。开展黄石新港一期、二期项目全面后评价、大铲湾海洋科技公司运营大铲湾弃土外运临时装船点及配套综合利用设施项目简化后评价工作。统筹联动外部咨询机构、集团投资、财务、规建等相关部门人员,以及项目主要负责人,组成后评价工作组,根据投资项目特点差异化设计评价指标,细化评价重点,分解项目实施进度,保障报告质量。报告期内,已形成项目评价报告。
2.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集团本部2023年无募集资金情况。
3.主要子公司、参股公司分析
(1)主要子公司、参股公司基本情况
序号 | 公司全称 | 所处行业 | 主要产品或服务 | 注册资本 (万元) | 持股比例 |
1 | 深圳市盐田港股份有限公司 | 交通运输业 | 投资港口货物装卸与运输业务,码头建设工程管理,收费高速公路、桥梁运营,海关监管仓和其他港口配套仓储经营 | 428,572 | 82.93% |
2 | 深圳市大铲湾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 货运港口 | 物流场地租赁经营及管理、物业经营及管理、物业管理、供应链服务 | 258,333 | 100% |
3 | 深圳市深圳港物流集团有限公司 | 物流 | 仓储及供应链 | 100,000 | 100% |
4 | 深圳市盐田港置业有限公司 | 房地产 | 物业租赁和房地产开发 | 106,000 | 100% |
5 | 深圳市盐田东港区码头有限公司 | 交通运输业 | 投资、开发建设和管理东港区 | 5,000 | 100% |
6 | 深圳梧桐山隧道有限公司 | 交通运输业 | 梧桐山隧道的日常养护 | 15,000 | 100% |
7 | 深圳市盐田港保税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 服务 | 租赁等配套服务 | 5,300 | 92.83% |
8 | 深圳市华舟海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交通运输业 | 港区拖轮拖带业务 | 7,500 | 60% |
9 | 深圳市深圳港资本有限公司 | 资本市场服务 | 资产运营管理、投资项目管理 | 257,380 | 100% |
10 | 深圳市盐田港港口服务有限公司 | 服务 | 港口服务、口岸事务服务;投资与经营,办公、生活配套服务 | 2,000 | 100% |
11 | 盐田港(香港)港口发展有限公司 | - | 投资控股 | 24,591 | 100% |
12 | 江西省深赣港产城发展有限公司 | 交通运输业 | 港口经营、港口配套交通设施、仓储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经营与管理 | 260,000 | 51% |
13 | 江西盐田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 交通运输业 | 港口经营,道路货物运输,保税物流中心经营,房地产开发经营,旅游业务,保税仓库经营一般项目等 | 32,600 | 100% |
14 | 深圳市深圳港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 服务 | 石油天然气技术服务;石油制品销售;技术服务等;工程管理服务;工程技术服务 | 38,000 | 100% |
15 | 深圳市深汕海洋发展有限公司 | 装卸搬运和仓储业 | 园区管理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普通货物仓储服务;低温仓储;仓储设备租赁服务等 | 71,200 | 100% |
16 | 深圳市盐田港保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 其他未列明批发业 | 二手车(准新车)出口业务;国内汽车贸易;平行进口汽车业务;保税仓库经营及展览服务;有色金属贸易;煤炭、能源贸易 | 42,900 | 100% |
17 | 盐田港国际资讯有限公司 | 软件开发 | 电子信息技术 | 5,000 | 50% |
18 | 深圳市盐田港通信有限公司 | 计算机、通信 | 电子产品、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技术开发及咨询,电子产品、办公设备的销售、维修 | 500 | 40% |
19 | 深圳平盐海铁联运有限公司 | 物流 | 经营盐田港疏港铁路运输、仓储、铁路集装箱堆场,无船承运业务 | 15,000 | 35% |
20 | 深圳市盐田港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 物业管理 | 物业管理 | 550 | 15% |
21 | 深圳市东鹏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 专业技术服务业 | 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咨询;工程招标代理;工程项目管理 | 300 | 10% |
22 | 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资本投资服务 | 创业投资业务;创业投资咨询业务 | 1,000,000 | 2.33% |
23 | 广东中铁珠西国际陆港产城投资有限公司 | 其他房地产业 | 园区管理服务、规划设计管理、非居住房地产/土地使用权/住房租赁、物业管理、工程管理服务、货物运输代理等 | 22,000 | 23% |
24 | 深圳市创科园区投资有限公司 | 租赁和商业服务业 | 园区管理服务、物业管理服务 | 1,134,000 | 30% |
25 | 盐田港东区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 | 交通运输业 | 码头装卸 | 273,475 | 50% |
(2)净利润对公司净利润影响达到10%以上的子公司情况
序号 | 公司全称 | 营业收入 (万元) | 营业利润 (万元) | 净利润 (万元) |
1 | 深圳市盐田港股份有限公司 | 89,320.69 | 124,075.77 | 117,722.96 |
2 | 深圳市盐田港置业有限公司 | 41,472.10 | 23,786.16 | 17,776.04 |
(五)公司控制的特殊目的主体情况
集团不存在控制的特殊目的主体。
(六)未来发展展望
1.行业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
港航产业方面,港口是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重要支撑。从国际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港口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不断调整,受贸易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阻隔影响,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处在历史转折点,全球化发展进入深水区,我国以“一带一路”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及海洋强国战略为支撑,主动重塑区域分工合作格局,深度参与全球治理重构。从国内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港口服务经济腹地对内纵深不断拓展。高端要素将进一步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国内四大城市群集聚,国内大市场体系逐步健全,未来我国将充分推动完备的工业体系与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相衔接,从过去“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逐步转变为“内外兼顾、以内为主”的双向型经济。国内经济纵深进一步拓展,要求港航产业积极面向内陆拓展服务范围,支撑双向要素流通循环。港航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未来的重点方向,数字科技将对港航业产生深刻影响,如自动化改造方案日趋成熟、流程自动化(RPA)应用加速、智能算法赋能经营、业务线上化提速、数据安全治理进化等。三是港航产业的产业融合将是港航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通过与运输、贸易、物流、金融等相关行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效率提升、风险分散、价值创造。目前,东港区码头建设已全面运用数字化技术,未来将建设成为国内高效、先进的全自动化码头,巩固集团公司集装箱码头在深圳地区的行业龙头地位。
海洋产业方面,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沿海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最具活力和前景的领域之一,发展海洋经济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在国际上,蓝色经济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点,世界主要海洋大国加速向海洋价值链高端布局,“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不断深化,海洋产业加速与电子信息、高端研发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技术群渗透融合,积极迈进深水、绿色、安全等海洋战略新领域,推动海洋产业向深海化、高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从国内看,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重组和流动不断加快,海洋在畅通内外连接、构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经略海洋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目前,集团公司已通过建设国家远洋渔业基地项目、蓝色未来科技园项目等海洋产业项目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未来集团公司将通过丰富的港口及岸线资源深耕海洋经济产业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物流产业方面,现代物流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重要支撑,在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目前,我国物流业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一是细分新兴领域潜力巨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加持,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加速融合,催生了冷链物流、即时物流、数字货运、跨境电商、低空物流等众多细分新兴领域。二是绿色低碳转型进展迅速。物流行业正加速推进绿色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绿色运营、绿色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三是物流供应链韧性受到空前关注。近年来,全球疫情、自然灾害、地区冲突等冲击频发,加强供应链安全风险监测、预警、防控、应对等能力建设逐渐成为国际共识。四是数据成为新质生产力关键要素。当前,新一轮技术变革突飞猛进,数据要素的价值更加凸显,将有效赋能新型生产方式蓬勃发展,提升物流要素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加快物流业数智化转型。目前,集团公司正大力布局冷链物流产业体系,已形成“一平台、三基地”发展格局,未来将逐步完善服务品类,加大市场拓展力度,稳步开展冻品贸易业务。
能源产业方面,经过多年发展,世界能源转型已由起步蓄力期转向全面加速期,正在推动全球能源和工业体系加快演变重构。一是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加速推进。本世纪以来,全球能源结构加快调整,新能源技术水平和经济性大幅提升。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开启新征程,世界主要经济体积极推动经济绿色复苏,绿色产业已成为重要投资领域,清洁低碳能源发展迎来新机遇。二是能源系统多元化迭代蓬勃演进。能源系统形态加速变革,分散化、扁平化、去中心化的趋势特征日益明显,分布式能源快速发展,能源生产逐步向集中式与分散式并重转变,推动新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和经济成本下降。三是能源产业智能化升级进程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四是能源供需多极化格局深入演变。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度调整,进一步呈现消费重心东倾、生产重心西移的态势,众多国家积极发展新能源,加快化石能源清洁替代,带来全球能源供需新变化。目前,集团公司已在石油储运码头、海上加油、LNG加注上进行了产业布局,未来将通过上游参与原油国际贸易,中游布局油品储运业务,下游发展保税燃料油加注、保税LNG加注、成品油零售业务,构建能源产业业务体系。
产城开发方面,产城高度融合是产城一体化的重要方向,十九大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此举有助于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新型城市发展、加快培育新生中小城市、促进产城融合发展。随着“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的稳步实施与加快推进,中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调整,产业新城作为“双创”载体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引擎,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对于产业新城而言,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市特有的信息优势、科技优势、综合服务能力和城市活力将成为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产城融合仍是新城发展的目标方向。未来城市配套设施建设需要提升产业新城内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的品质,并针对不同生活圈内的就业人群提供差异化的配套设施,丰富就业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其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实现多层次差异化的精准对接,从而进一步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园区“投资-开发-运营-资产证券化退出“的新模式闭环逐渐形成。首批5支园区公募REITs基金产品涨幅和换手率均表现抢眼,5支公募REITs产品平均涨幅15.67%,园区“投资-开发-运营-资产证券化退出“的新模式闭环逐渐形成。目前,集团公司依托港口枢纽优势和辐射能力,在赣州、江门、儋州等地,落地一批产城开发项目,未来将深度整合板块内外部资源,探索围绕港口项目打造各具特色的临港产业新城项目。
产业金融方面,产业金融的目标是实现产业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形成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创新链等多维度的产业生态圈,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效率。近年来产业金融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国家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战略、数字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产业金融板块作为集团公司赋能实体产业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目前已取得公募REITs发行、基金管理、产业投资等多方面成效,为集团公司未来发展夯实了根基,未来将持续推动针对港口基础设施、物流仓储及相关不动产等领域发起设立基金并进行管理,强化基金管理能力,为集团产业升级提供针对性服务。
2.公司发展战略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的高质量发展格局下,积极抢抓国家“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契机,聚焦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以港产城融合发展为思路,以资本运作和数字化建设为赋能支撑,夯实港航业务优势,打造海洋产业集群,构建以港航、海洋、物流、能源、产城开发和产业金融六大产业体系协同发展的生态链,目标奋进资产千亿规模、跻身中国企业五百强行列,勇当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主力军和生力军,打造成为全球影响力卓著的海洋经济综合服务商。
3.经营计划
根据集团董事会通过并上报市国资委的2024年预算草案,2024年集团主要预算指标为:营业收入70.02亿元,利润总额16.46亿元。
2024年,集团公司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着力提高集团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突出服务大局、优化布局、调整结构、规范运行、化解风险,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集团主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港口产业集团,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和成效,努力为深圳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更大贡献。
4.资金需求说明
2024年集团公司投资项目48个,年度预算600,68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项目39个,年度预算395,877万元;股权投资项目9个,年度预算204,810万元。
(七)会计变更情况
1.本公司于2021年1月1日开始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财会〔2017〕7号)、《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财会〔2017〕8号)、《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财会〔2017〕9号)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财会〔2017〕14号)相关规定,根据累积影响数,调整期初留存收益及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金额,对可比期间信息不予调整。
2.本公司于2021年1月1日开始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财会〔2017〕22号)相关规定,根据累积影响数,调整期初留存收益及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金额,对可比期间信息不予调整。
3.本公司于2021年1月1日开始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财会〔2018〕35号)相关规定,根据累积影响数,调整使用权资产、租赁负债、期初留存收益及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金额,对可比期间信息不予调整。
4.本公司自2021年1月1日起执行财政部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4号》(财会〔2021〕1号)相关规定,该项会计政策变更对报告期财务报表无影响。
5.本公司自2021年1月1日起执行财政部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5号》(财会〔2021〕35号)相关规定,该项会计政策变更对报告期财务报表无影响。
6.本公司自2023年1月1日起执行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6号》(财会[2022]31号)“关于单项交易产生的资产和负债相关的递延所得税不适用初始确认豁免的会计处理”相关规定,根据累积影响数,调整财务报表相关项目金额。会计政策变更导致影响如下:
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和原因 | 受重要影响的报表项目名称 | 影响金额 |
承租人在租赁期开始日初始确认租赁负债并计入使用权资产的租赁交易不适用豁免初始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规定,在交易发生时分别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 | 递延所得税资产 | 2022年12月31日: 12,233,012.29 元 |
递延所得税负债 | 2022年12月31日: 11,382,976.64 元 | |
未分配利润 | 2022年12月31日: 838,791.89 元 |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 | 2022年12月31日: 838,791.89 元 | |
少数股东权益 | 2022年12月31日: 11,243.76 元 | |
所得税费用 | 2022年度: -850,035.65 元 | |
净利润 | 2022年度: 850,035.65 元 | |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2022年度: 838,791.89 元 | |
少数股东损益 | 2022年度:11,243.76 元 |